肌少症包括哪几方面内容?
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、全身肌量减少和/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综合征,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:
一、症状表现
1、体重减轻:肌肉在身体中的占比很高,由于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减少,会导致体重减轻。
2、机体失衡:肌少症患者由于肌肉无法有效地支持和稳定身体,可能会出现平衡感变差的情况,表现为摇晃或跌倒。
3、力量减弱:随着骨骼肌质量的下降,肌肉的力量也会明显减弱。进行日常活动时,比如提重物、搬运物品时会感到力不从心,并且力量减弱可能会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渐加剧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4、体能降低:由于肌肉质量和力量减少,患者体力活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,出现行走缓慢、步幅变小、易疲劳。进行身体协调性活动时,如爬楼梯、跑步或跳舞等,可能会更加困难。
5、肌肉萎缩:身体对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但分解速度加快,会导致肌肉逐渐萎缩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手臂、腿部等肌肉群会变得越来越细小,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。
二、发病原因
1、衰老:人的肌肉在其二三十岁时是最强壮的,但从四十岁开始,肌肉随着人体的衰老就会开始逐渐下降。
2、疾病:
神经系统疾病:如神经退行性病变(比如帕金森等)、多系统硬化症等,可以造成肌肉减少。
骨骼肌病变:如老年人膝关节病变、腰椎病变等,虽然不会导致患者死亡,但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老年人可能会由于腰腿疼痛而减少走路,导致肌肉减少,从而引起肌少症的发生。
营养不良:营养不良会导致体重下降,其中会有一部分肌肉组织下降。老年人每顿饭都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,以防止肌肉减少。
其他疾病:如糖尿病、肝病的患者,会出现躯干肥胖、四肢纤细的症状。
3、生活方式:部分老年人由于所住楼层过高且没有电梯,导致不下楼活动或居家看电视,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肌肉萎缩。此外,经常熬夜、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生理系统机能的适应性下降,使运动能力受损,进而诱发肌少症。
4、神经因素:骨骼肌衰老时,容易导致纤维类型组成的改变,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发生改变,导致肌力减退,诱发肌少症。
三、诊断标准
1、临床症状:包括发展病史、主诉及症状,如肌肉减少、肌力减弱、共济失调、运动障碍等。
2、实验室检查:通过对患者的血液、尿液、肌酐测定以及肌肉电图进行检查。
3、病理检查: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活检,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。
4、影像检查:进行肌肉磁共振,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肌肉量等检查。
四、治疗方法
1、补充营养:注意补充新鲜的蔬菜水果,还需要补充蛋白质和身体所需的维生素。日常生活中要多吃碳水化合物,能够加强蛋白质代谢;多吃瘦牛肉可以增加肌肉,因为瘦牛肉内含丰富的脂肪和胆固醇,都是增长肌肉的原料。富含亮氨酸的优质蛋白可以更好地促进蛋白质合成,如牛奶、鸡蛋、牛肉、鸡肉、花生、黄豆等食物。
2、加强锻炼:根据自身条件做些增加肌肉的有效锻炼。简单的锻炼可以在家中拿两瓶矿泉水开始,循序渐进增加难度;也可以选择瞪自行车、游泳等运动进行锻炼。国内、外专家推荐老年人除了坚持每周5次有氧运动锻炼,总的运动时间至少为150分钟,每周至少还要进行3次,持续20-30分钟的抗阻运动;慢病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尽可能多地活动。
3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:如有脑梗死、糖尿病等,应积极进行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治疗,积极治疗糖尿病,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