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少症的发生与什么有关?
肌少症的发生与年龄增长、生活方式、神经因素、营养状况、慢性疾病及内分泌激素改变密切相关,以下是具体分析:
1、年龄增长:随着年龄的增加,人体肌肉纤维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,这是自然的生理过程。从40岁开始,肌肉量平均每年减少1%~2%;60岁时,肌肉流失量可达约30%;80岁以上,肌肉流失量约50%。年龄增长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变化,影响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。
2、生活方式:长期缺乏运动、营养不良、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肌肉减少症的发生。例如,长期久坐不动或卧床休息的人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和肌少症。此外,熬夜、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会损害生理系统机能,降低运动能力,形成恶性循环,进一步诱发肌少症。
3、神经因素:骨骼肌衰老可能导致纤维类型组成的改变,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发生改变,导致肌力减退。神经退行性病变(如帕金森病)、多系统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,以及去神经支配、运动单位重塑和丢失等,也可能引发肌少症。
4、营养状况:缺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导致肌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蛋白质是肌肉生长和维持所必需的营养物质,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肌肉蛋白合成减少,肌肉萎缩和力量下降。此外,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缺乏也可能影响肌肉功能。
5、慢性疾病:神经系统疾病(如神经退行性病变、多系统硬化症)、骨骼肌病变(如老年人膝关节病变、腰椎病变)、营养不良、糖尿病、肝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心功能衰竭、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,都可能造成肌肉减少。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肌肉代谢、能量供应或神经支配等途径,导致肌少症的发生。
6、内分泌激素改变: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,而甲状腺激素对肌肉的生长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。因此,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肌少症。此外,雄激素、生长激素等激素水平的下降也可能与肌少症的发生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