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人群容易得肌少症?
肌少症(肌肉减少症)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,其发病风险与年龄、疾病、生活方式及营养状况密切相关:
一、年龄相关高危人群
1、老年人(尤其是60岁以上)
肌肉量自30岁后逐年流失,40-70岁每十年下降8%,70岁后每十年下降15%。
65岁以上人群肌少症发病率约5%-13%,80岁以上可达50%或更高。
2、原因:激素水平下降(如睾酮、生长激素)、神经肌肉功能退化、炎症反应增加。
二、慢性疾病患者
1、代谢性疾病
糖尿病:高血糖抑制肌肉合成,加速分解。
慢性肾病(CKD):肾功能减退导致肌肉分解代谢增加,终末期肾病(ESRD)患者肌少症患病率高达59.6%。
2、呼吸系统疾病
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:炎症反应和缺氧状态加剧肌肉萎缩。
3、心血管疾病
慢性心衰:活动受限和营养不良导致肌肉流失。
4、肿瘤患者
5%-89%存在肌少症,与炎症因子(如TNF-α)激活泛素-蛋白酶体系统相关。
5、免疫风湿疾病
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通过炎症反应破坏肌肉代谢平衡。
三、营养不良与代谢异常人群
1、蛋白质摄入不足者
长期低蛋白饮食导致肌肉合成原料缺乏。
2、维生素D缺乏者
维生素D水平低于50nmol/L时,肌肉力量和功能显著下降。
3、体重过低或肥胖者
体重过低者肌肉量不足,肥胖者可能存在“肌肉脂肪化”现象,影响肌肉功能。
四、活动受限人群
1、长期卧床或制动者
肌肉“用进废退”,久坐或卧床加速肌肉流失。
2、神经系统或骨关节疾病患者
如帕金森病、脑卒中、骨关节炎等导致活动减少,肌肉废用性萎缩。
五、心理与认知障碍人群
合并抑郁或认知障碍者
抑郁状态导致食欲下降、活动减少;认知障碍者可能忽视营养和运动需求。
六、其他特殊人群
1、运动员退役后未持续训练者
退役后缺乏力量训练和营养补充,肌肉量快速流失。
2、素食者(可能蛋白质摄入不足)
需通过植物蛋白(大豆、藜麦)和坚果补充必需氨基酸。
3、有家族史者
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肌肉质量和功能。
七、肌少症的危害与早期信号
1、危害:增加跌倒、骨折、失能风险,缩短寿命,加重慢性病预后。
2、早期预警信号:
力量下降:拧不开瓶盖、起身困难、爬楼梯吃力。
行动变慢:步行速度<1.0米/秒。
体重减轻:非刻意减肥,体重逐年下降。
反复跌倒:一年内跌倒≥2次。
八、预防建议
1、营养干预:
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.2-1.5克优质蛋白(如瘦肉、鱼、蛋、奶)。
补充维生素D(800-1000 IU/日)和亮氨酸。
2、运动干预:
抗阻训练(每周3次,每次30-60分钟)。
有氧运动(每周3次,每次20-45分钟)。
3、疾病管理:
控制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COPD),减少炎症反应。
4、生活方式调整:
避免久坐,定期进行平衡训练(如单腿站立)。
5、定期筛查:
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肌肉量和功能评估(如SPPB测试、握力测量)。


